,

[佛堂]那一年 我們預約了幸福

上午10:38

IMG_9821     

用愛圓滿人生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(真)大愛


(假)小愛


意義


關懷眾生、慈悲(菩提心)


感情由肉體、慾望、佔有、控制



特色


無私、包容


感情、色、吃……


現象


人間菩薩

敬田、悲田


亂象


分析


無明(五濁惡世)

五濁:劫、見、令、煩惱、眾生


身心不相代


能力


覺醒(黑盒子)

幫助眾生圓滿智慧









有聖凡必順、無聖凡不順

修道修心 修道盡心







人人生價值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慧命投報率





生活投報率


10,800年


108:1


100年


幸福指數=需要/想要





要不要





有沒有


控制





不控制


無形(愛)





物質


精進





隨緣




要常說:我愛你、對不起、謝謝你、我錯了



論語的生活智慧

論仁

子曰:『巧言令色,鮮矣仁』

【語釋】:孔子說:「常常喜歡說些諂媚好聽的話,不時假裝出恭敬奉承的虛偽臉色,這樣的人,是很少能夠體悟實踐仁德的。」
【講述】
『巧言令色』:形容著人我相根深的人,私心滿腹,口說仁義道德,外表造作偽善,內心卻非如此,因而顯得言行不一。攀高接貴,虛妄不實。
修道修真,未真求真,有妄除妄,直至無求、無著、真妄雙泯。故而一個會用偽善去包裝掩飾的人,必然存有妄心(自私心)。
道德經云:『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,善之為善斯不善矣。』意思是說:(為了表現美而粧扮的美、為了顯示善而造作的善、都不是真美、真善)因為動機不正(有了對待二心),所以起心動念都是貪嗔癡慢疑,有此種心便失中道,日常應對進退就無法率性而為。

『仁』:泛指(自性、良心、玄關、如來、道::)
大學云:明德至善。中庸云:天性
孟子曰:善性老子曰:真常之性
金剛經:【若以色見我;以聲音求我;是人行邪道;不能見如來】意思是說:(如果欲以形象、聲教、求見我之真性,是執於聲色見佛,捨正路而向外馳求,即是邪道,決不可能見如來【仁】的本來面目。)

那麼要如何見得仁的本體呢?
在此恭錄聖訓二則願與同修一起詳參悟之!
聖訓:
不以博學多知見道不以世智巧辯見道
不以見聞覺知見道不以鸞機沙盤見道
不以論空寂無見道不以坐禪煉丹見道
不以有相佈施見道不以神通顯化見道
師訓:
保持清靜心即見自心佛、
無求即心不生、無著即心不滅、
不生不滅即是佛

得】:不「巧言令色」看似容易做到,其實須要戰戰兢兢,當下明明,才能務實。細思觀之!人與人應對,一句話;一個臉色,是為了使人認同?讓人稱讚?博取同情?取得利益?自是自彰?爭功諉過?另有目的?:不論動機為何,隱微動機一執著就離了清淨心,當然形於外的言行便失中道,非率性而為,既有妄心即生煩惱,如此私心滿腹,分別、妄想、執著接踵而來,本源之性已受蒙蔽,就很難體悟仁德的實意。 //  http://tianranyouth.888bbs.tw/t394-topic

有子曰:『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鮮矣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』

有子說:「為人能做到孝弟,卻喜好冒犯長上的是很少見的;不喜好冒犯長上,反而喜好作亂為害大眾的人,更是不會有的。夫子曾說過:『一個有德學的君子,用力在根本上;根本能立得住,那仁道就會自然地生長起來。所以力行孝弟,就是行仁道的根本呀!』」
   「有子」是孔子的學生有若,編論語的孔門學生尊稱他為「有子」。這一章分為兩大段,前段從「其為人也孝弟」到「未之有也」,是有子所說的,是從老師孔子那兒學來的。後段從「君子務本」到「其為仁之本與」是孔子所說的話,有子將它引用出來證明。
   「其為人也孝弟」,孔子一生所提倡的「仁學」,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「大學之道」,其內容分為內在的「明明德」及外在的「親民」兩個大綱領。「明明德」更細 分為四個條目── 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「親民」也又可分為四個條目── 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就是孔子仁學所包涵的境界── 內聖外王。這「內聖外王」的根本就在「修身」上,所以大學更強調不管上至全國最高的領導人,下至一般平民百姓,所有的人都必須先以「修身」的工夫做為根 本。如果不先從「修身」學起,那「內聖外王」的仁道,必然障礙重重!
    那「修身」要如何修起呢?中庸裏孔子說:「修道以仁」,用「仁」來做修道的工夫;又說:「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。」每個人生下來,都生活在彼此對待的人群 中,能夠做到「待人」和「待己」一樣平等,也就是「視人如己」,這就是「仁」。「親親為大」,第一個「親」是動詞,就是親近對方,保持密切的關係,對方常 在我的關懷之中。「親親為大」,就是從自己最親近的父母親關懷起,對待父母和對待自己一樣好。接著,擴充到家中的兄弟姐妹,這樣盡了「孝弟」之道,就是以 「孝弟」的仁道來成就「修身」的工夫。
   「而好犯上者鮮矣」,「鮮」是少的意思。做到「孝弟」的人,將關懷擴充到整個家庭、家族之中,縱使遇到不如意時,也願意克制自己的脾氣,不輕易冒犯長輩,不願學現在電視上,教人故意表現自我,而作忤逆長輩的行為。整個家講究禮讓,正是「齊家」的好表現。
   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」「作亂」是故意擾亂社會國家,不接受道德法律的規範。各個家庭都正常健康,整個社會就呈現安定與和諧,這就是「家齊」而後「治國」的現象。
   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」「務」是能專心用力的意思。最後這四句話,有子引用孔子的話,證實上述所說不是有子個人的創見,而是有所依據的,讓學習的人更 有信心。孔子說,一位有志於修養高尚品德的君子,「修身」就是他一切修養的根本,「修身」的根本一立住,大道就自然樹立起來,所以說;「本立而道生」。仁 道就像一顆大樹,它的根部立住了,大樹就能雄偉茁壯起來!
   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最後再次強調仁道的根本是建立在「孝弟」的基礎上。「修齊治平」利益一切人的仁道,必須從「孝弟」做起,正是和本章第一句「「其為人也孝弟」相互呼應!
    論語二十篇,首章孔子教人要「學習」,因為「生而知之」的聖人太少了,多數人都是要靠「學而知之」,而本章承接首章「學而時習之」而來,「學」有「效法」 的意思,要學什麼?要效法什麼呢?本章告訴我們要從「孝弟」這根本上學起,再擴充到家、國、天下。這孝弟的根本要能紮住,首先要依著孔子所教的禮節規矩來 學,否則「道德仁義」的文章滑口念過,豈能與孔子己立立人的仁德大道相應呢?願思之!勉行之!
// http://www.minlun.org.tw/3pt/3pt-2-5/1-2.htm

孝悌為行人之根本



子曰:『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 焉得知?』

『不仁者 不可以久處約 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。』

居於仁者所居之里,是為美。不擇處仁者之里,隨意而居,安得為有智者。古語,千金置宅,萬金買鄰,又如母三遷,皆是擇仁之意。廣義而言,交友,求配偶,皆須擇仁。

《疏》:「中人易染,遇善則善,遇惡則惡。若求居而不擇仁里而處之,則是無智之人。故雲焉得智也。居士曰,言所居之里,尚以仁地為美,況擇身所處,而不處仁道,安得智乎。」

《疏》:「約,猶貧困也。樂,富貴也。」

不仁之人,不可以久處貧困。久困則為非。不可以長處富樂,長富則驕奢淫佚。仁者安仁,仁者天賦仁厚,為仁無所希求,只為心安理得,否則其心不安。是為安仁。知者利仁,智者知行仁為有利於己而行之也。交友必須知其仁與不仁,不仁者無論貧富皆不可交。李二曲《四書反身錄》曰:「吾人處困而學,安仁未可蹴幾,須先學智者利仁。」 // http://www.dfg.cn/big5/chtwh/ssjz/42-lunyu-liren.htm

智者慎選居所,仁者方能安貧樂道。



顏淵問「仁」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,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顏淵曰:「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!」

顏回問如何做到仁。孔子說:「約束自己的心行,實踐『禮』的規範,那就是仁了。果真有一天能做到這樣,天下的人都稱他為仁人了。為仁與否完全在自己,不是靠別人啊!」

顏回說:「請問老師實行仁的條目有哪些?」孔子回答說:「凡是不合禮節的不要看,不合禮節的不要聽,不合禮節的話不要講,不合禮節的事不要做。」

顏回聽了說:「我雖然不夠聰明,請老師放心,我願意遵照老師這些話努力去奉行。」//http://www.dfg.cn/big5/chtwh/ssjz/13-lunyu-xj.htm

克己復禮為人之實踐,具體做法體現於視、聽、言、動之行為。

論道德修養
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,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,而不信乎?傳,不習乎?」

曾子,孔子弟子,姓曾名參字子輿。參讀森,輿,驂也,參亦可讀驂。孔子嘗曰:「參也魯」。然勤能補拙,人一能之己百之。夫子之道,終由曾子一以貫之。

此章敘曾子為學之工夫,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。

一省為人辦事是否盡忠。忠者盡其全力也。

二省與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。信即不欺朋友,亦即不欺自心。

三省傳習,受師之傳,行之也否?傳授生徒,先自溫習否?

忠信傳習三事不闕,方能安心就寢。「傳不習乎」之「習」字,與前章「學而時習」相映。「忠信」是學習之要點。

道德仁義禮樂,以及修齊治平諸端,均須以「忠信」為主,施行之。具此篤純始得其成。學亦如之。

// http://www.dfg.cn/big5/chtwh/ssjz/25-lunyu-xueer.htm

曾子自述自我反省之功夫



子曰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

【註釋】
齊:看齊,引申為學習。


【語譯】
孔子說:「見到賢能的人,就應該主動向他學習、看齊;見到不賢能的人,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。」


【研析】
見 賢思齊,見不賢內自省,是增進個人道德修想修養方法之一。實際上這就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,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,不重蹈覆轍,這是一種理性智慧的處 事修己之態度。相反地,若凡事以自我為出發點來思考事情或評斷別人,這樣的人將永遠活在自己設限的框框,而無法透澈洞悉更高的人生哲理及智慧。也就喪失增 進個人修養提升的契機。


【相關資料】

三人行 必有我師

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,很多人都追隨孔子想拜他為師。魯國有個叫叔山無趾的人,他因為違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隻腳,他遇見孔子以後也一直跟在孔子的後面,要見孔子並想拜孔子為師。

他見到孔子以後,孔子說:「你做事不謹慎,已經因為犯罪被砍掉了一隻腳,即使你現在找到我也補救不了,有什麼用呢?」

叔山無趾回答說:「我只是因為不明白事理,所以才會失去腳。現在我找到你,是因為還有比腳更為尊貴的東西存在,我要保全它。天沒有不覆蓋的地方,萬物都被地所承載,我本來把夫子當成天地,沒有想到夫子您是這樣的態度!」

孔子聽後,非常慚愧的對叔山無趾說:「我孔丘實在淺薄,先生怎麼不坐下來呢?請您把您知道的道理都講出來,我會非常認真的聽。」但是叔山無趾沒有理會孔子就走了。

孔 子就對弟子們說:「我今天竟然犯了這樣大的錯誤,怎麼能根據一個人以前的善惡來判斷他呢?象叔山無趾這樣因為犯錯而斷了一隻腳的人,都還努力求學以彌補以 前的錯誤,何況是沒有過錯的人呢!我們一定要記住啊,即便只有三個人在一起走路,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們的老師,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,把他們的缺點當 作自己的借鑒而改掉,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的進步啊。」

儒家認為人的地位高低,不是由財 富決定的,而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和學問高低決定的。 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學問就要不斷的學習。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就是說要看到自己的不足,承認每個人都有優點和長處,都是值得他人尊重和學習的。人只有虛心向 他人學習,才能取人之長,補己之短,促進自身道德的不斷完善。//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8/12/10/n2358526.htm



子曰:「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」

【註釋】
1、躬:親自。
2、逮:讀音為「帶」,及也。


【語譯】
孔子說:「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,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。」


【研析】

孔子主張謹言慎行,不輕易允諾,不輕易表態,如果做不到,就會失信於人,如此威信也就降低了。所以孔子說,古人就不輕易說話,更不說隨心所欲的話,因為,他們以不能兌現允諾而感到恥辱。再者,「三思而後行」(《論語·公冶長第五》)。

說的話要先過腦子,這就是修口了。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先再三想一想,根據道德仁恕標準衡量,這就是過濾自己的思想念頭,排除私心雜念或後天觀念對自己的干擾,如此才能有明確的判斷,也才能減少因「說者無意」而造成的遺憾。

【相關資料】

成語故事:「一諾千金」原作「季布一諾」

據《史記·季布欒布列傳》載,漢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,他樂於助人,很講信用,凡是答應過的事,一定會設法辦到,因此享有盛名。

當時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,好以財物結交有權勢的官員,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。他聽說季布作了大官,就請求竇長君介紹他去見季布。但是竇長君跟曹丘生說季布不喜歡他,勸他不要去,但曹丘生還是央求竇長君寫介紹信,竇長君勉為其難地答應。

曹 丘生拿了介紹信就馬上去拜訪季布,見到季布後,就深深作揖,並且說:「楚人有一句諺語說:『黃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諾。』你在梁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 麼大,都是我幫你傳揚的,大家都是楚人,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?」季布聽了這句恭維的話,非常高興,以上賓之禮招待。曹丘生住了幾個月才離開,臨走時, 季布還送了他一份厚禮。曹丘生繼續替季布宣揚,季布的名聲也就愈來愈大。

後來「一諾千金」這句成語,就從這裡的「黃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諾」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信守承諾,說話算數。

效法賢人,謹言慎行



子曰:「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。」

孔子說:「一位君子不能莊重就沒有了威儀,所求得的學問也就不堅固了。有了這些毛病,就以「忠信」為主來改正它。自己以「忠信」為志向,更結交志向相同的朋友互相砥勵。如果自己犯了過錯,不要怕人知道,要勇於改過,這樣才能成為容止莊重、學問有成的君子!」
   「君子不重則不威」,求學的君子要求得利人利己的仁道,首先要能莊重沉穩。如果內心外表不能莊重,辦事時就會浮躁草率,有重要的事託付時,也不肯拿出真心 來辦事。「威」是外表的威儀,不莊重就沒有良好的威儀,就會遭人看不起,而追究原因常是出在自己不能莊重呀!
   「學則不固」,「固」是堅固的意思。不莊重不但失去良好的威儀,就連所學的學問也不會堅固,經不起考驗。以上這些毛病,孔子就提出「主忠信」來改正它。
   「主忠信」,「忠信」是各種良好德性的內涵,如修齊治平的仁德事業,就是以「忠信」為主來推動的,否則就不會成功。曾子更以「忠信」作為每日三省的功課;可見「忠信」的重要。
    怎樣才算莊重呢?可從四方面下手:第一「言重」,說話守信用,使人可以效法;第二「行重」,辦事盡忠職守,自然有好德行;第三「貌重」,外表整齊恭敬,就 有了威嚴;第四「好重」,有良好的嗜好,就給人良好的觀瞻。這必得要在「主忠信」下功夫,才能顯出這四種莊重呀!至於聖人的莊重,則是從「慎獨」的「不愧 衾影」做起,連睡覺所蓋的被子和走路的影子都對得起,也就是說在自己獨處沒人看見時,行為依然莊重不隨便。日久天長這樣練習,自自然然就能散發出聖賢君子 的莊重威儀來。
   「無友不如己者」,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必須有交際,禮記說到學禮的君子對待一切人都應平等恭敬;孔子也說「泛愛眾」,對大眾都應愛護,但大眾與朋友卻有不 同。所謂「友」是左右兩隻手相幫助的意思,「如」是相同的意思。彼此同是以「忠信」為志向的才結為朋友,朋友之間雖然資質習性不一樣,但只要是同樣以「忠 信」為志向,努力學習改進,就能相輔相成。反之,「道不同,不相為謀」。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事求學,雖是辦好事或求聖賢之學,往往孤立無援困難重 重,不容易成功。
   「過則勿憚改」,「憚」是害怕的意思,自己有了過錯,不要怕人知道;怕人知道的事,難到會是好事嗎?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過錯多半是來自個人的私慾, 求學就是為了去除私慾,能夠坦承自己的過錯,勇於改過,就有羞恥之心,下次就不會再犯了。而師友指出我們的過錯時,要打從心裡認為是難得的好機會,應痛快 地改正。當周遭的人不好意思指出我們的過錯時,那時自己更應有高度的警覺心,自我反省,速速改過。
    論語這一章,孔子凱切地指出求學的君子,在言、行、容貌、嗜好四方面要學莊重,若有不莊重的情形,應以「主忠信」來修正。孔子並提示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 貴在「主忠信」相互提攜,自己更要改掉不能「主忠信」的毛病。反觀今日社會充斥著浮誇不實的言論,行為更是輕薄又粗暴,到處瀰漫者虛浮不安的景象。置身在 這樣缺乏忠信的環境中,焦慮鬱悶的人愈來愈多了,這章經文不正是現代社會的一帖良藥嗎? // http://www.minlun.org.tw/3pt/3pt-2-5/1-8.htm


兼論君子之作為



子曰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;謹而信,汎愛眾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

孔子說:「為人子弟年幼時,在家中對父母要盡孝,對兄弟姊妹要盡到友愛的悌道,辦理一切事都應謹慎並且講求信用,以平等的心普遍愛護大眾,並且親近有仁德的君子。優先做到了以上這些事,如果還有精力,就應努力學習一切學問技能。」
   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。」「入則孝」,對父母盡孝是第一優先,必須心存恭敬。「出則弟」,「弟」是友愛,把兄弟姊妹當成自己的手足,我們如何愛護自己的手 足,就應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姊妹,這就是弟道。長大以後出外辦事求學,對於年紀長我一倍的,就當成父母來事奉;年長十歲以上的,就當成兄長來對待,所謂 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。」
   「謹而信」凡是講求謹慎,說話可信,才能擁有行仁的原動力。因為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仁德事業,沒有「忠信」,就如汔車少了汔油,怎能啟動呢?
   「汎愛眾」,「汎」是寬泛、普遍的意思。「愛眾」是愛護眾人,就像愛護花木一般,太乾了就為它澆水,太溼了就停止加水,有了蟲害就替它除蟲,總希望它能生 長旺盛,開花結果。「汎愛眾」是廣汎重視一切人,平等對待一切人,時時存有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的恕道,不妨害人,不隨便罵人、批評人,自己所不想要 的壞事,切莫加在別人身上。
   「親仁」是親近君子而遠離小人,隨時向有德的君子請益,修正自身的缺點。
   「行有餘力」並非閒著無事才算「有餘力」,而是前面幾條做人的根本條件,譬如子女對待父母,必須優先盡到孝養的責任,還有餘裕的時間再辦自己的事。
   「則以學文」如果做到以上各條,還有空餘的時間,就應努力學習各種學問技藝,才能回過頭來辦好「孝、弟、謹、信、汎愛眾、親仁」的事。譬如做菜的技術沒學 好,父母想吃那一道菜怎麼辦?反之,不以「孝、弟、謹、信、汎愛眾、親仁」為根本,只知埋頭學習各種學問技藝,有朝一日學問增長,得了學位,但是人格反而 墮落,如此捨本逐末,就會形成父母失養、兄弟反目、儘謀私利,演變成「犯上作亂」的社會亂象。
    清朝陸隴其先生寫的松陽講義,提醒身為父母者,應當在小孩年幼無知時,培養善好的念頭,期望做個有道德的聖賢,萬萬不可以利祿來誘導他,使小小的心靈充滿了求名求利的念頭,長大後淪落為唯利是圖的俗人。
    陸先生認為童蒙時要學得「正」,把腳根站穩,才算是受到真正的教育,本章的「孝弟、謹信、汎愛眾而親仁」,正是腳跟著力處,這些基本功夫站穩後,再加上 「學文」便能養成文質彬彬的君子,這才算是完整的教育。因此,後來有人以這章經文作為綱領,寫成弟子規一書,作為小孩學習的規範,到今天依然傳誦不絕! // http://www.minlun.org.tw/3pt/3pt-2-5/1-6.htm

先學做人,在求學問,弟子規之依據



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

            人不知而不  慍,不亦君子乎?」

【註釋】

(1)子: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、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,有時也泛稱男子。《論語》書中「子曰」的子,都是指「孔子」而言。

(2)學:孔子在這裡所講的「學」,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、樂、詩、書等傳統文化典籍。

(3)時習:「時」解釋為「時常」。「習」,指演習禮、樂;複習詩、書。也含有「溫習」、「實習」、「練習」的意思。

(4)說:音yue,同「悅」,愉快、高興的意思。

(5)有朋:一本作「友朋」。舊注說,「同門曰朋」,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,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。

(6)樂:與「說」有所區別。舊注說,悅在內心,樂則見於外。

(7)人不知:知,是「了解」的意思。人不知,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。

(8)慍:音yun,惱怒,怨恨。

(9)君子:《論語》書中的君子,有時指有德者,有時指有位者。此處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。

【語譯】

孔子說:「若能時時反覆溫習已求得的學問,不是很高興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嗎?即使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、惱怒,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?」

【研析】

孔子的人生最大樂趣,在於學習與教學,《論語》的第一篇< 學而>的第一章,就強調努力學習的重要性。關於孔子談論學習經驗的篇 章,在《論語》全書中可以說是俯拾即是,例如<為政.四>中,孔子說他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」,在<述而.十八>更提到,自己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 之將至」,因為喜歡讀書,常忘記吃飯、睡覺,甚至連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。

後世有學者認為,《論語》一書的編纂者將<學而>篇列為諸篇之首,便是要強調「學習」是《論語》的根本,用心可謂深遠。總之,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,做到人不知而不慍,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、誨人不倦、注重修養、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。

【說故事時間】

馬上、枕上和廁上的歐陽修

宋代有政治家、文學家之稱的歐陽修,對自己的寫作心得曾說過這樣的結論:「為文有‘三多’:看多、做多、商量多。」他一生讀了許多古聖先賢 的名篇,其中尤鍾於唐朝散文大家韓愈的文章。據說在他尚未成名時,有一次,他被廢書箱里韓愈的遺稿吸引住,從此廢寢忘食,刻苦勤勉,並且發誓趕上韓愈。

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,歐陽修不但習得了韓愈的優點,並且通過自己的認真創作與提倡,讓唐朝以來的古文運動得以在宋代開花結果,建立了平易流暢、切中實用的文章風格。

當官以後的歐陽修,公事雖然繁忙,但是為了實行政治改革,他仍然寫下了許多詩詞及散文。他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謹,每寫完一篇便貼在牆上,以便隨時修改,直到自認無懈可擊方才拿出去。

當年,他被貶至安徽滁州擔任太守時,曾寫了《醉翁亭記》。在初稿的首段,他用了好幾十個字寫滁縣四面的山景。但是,經過多次推敲,最後以 「環滁皆山也」寥寥五個字來概括。有人好奇地問他,哪來這麼多時間思考?歐陽修說:「吾平生所作文章,多在‘三上’,這就是利用馬上、枕上和廁上的時間 啊。」

歐陽修雖是一代文宗,但是在作文 時,仍虛心向人討教,從不驕傲自恃。有一次,歐陽修與謝希深、尹師魯三人各寫了一篇題材相同的文章。結果, 謝文約七百字、歐文五百字、尹文只有三百八十多字,結構嚴密,敘議完備,語言精鍊。歐陽修拜讀後,甘拜下風。晚飯後,他便提了酒親自到尹家拜訪與請教,兩 人促膝相談直到天明。回家后,他一刻也不歇息,立刻振作精神重寫一篇。結果,不但比尹文少了二十個字,整體文字更顯得更加完整與凝鍊。後來,尹師魯看了, 不得不豎起大拇指稱讚歐陽修:「真是一日千里啊 !」

晚年時的歐陽修,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了。可是,他仍然常為了推敲字句而冥思苦想 。夫人勸他:「你的文章已揚名天下,難道還怕先生罵嗎?」歐陽修捻着鬍子大笑着說:「不是的,我倒不怕先生辱罵,而是怕被後生恥笑啊!」 // big5.zhengjian.org/node/39165

學習的方法、樂趣與態度



論學

子曰:「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!」

【語譯】

孔子說:「求學就好像來不及追趕不上那樣,學到了又怕把它忘掉。」

【研析】

本章主旨是勸學,探討的是學習的 態度。孔子自我學習的態度是「學而不厭」,他同時也這樣要求他的學生。倘若學生學習能抱着「打破沙鍋問到 底」,及「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」的精神,在穩定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之下,學習的路上一定能減少許多坎坷,也能達到「事半功倍」的效果。

【相關資料】

不恥下問

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,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。在孔圉死後,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,因此特別賜給他「文公」的稱號。後人就尊稱他為「孔文子」。

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,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。有一次,他問孔子說:「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,但是比他更 傑出的人還很多,憑甚麼賜給孔圉‘文公’的稱號?」孔子聽了說:「孔圉非常勤奮好學,非常聰明,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,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,他 都會謙虛的請教,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,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。因此賜給他‘文公’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。」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,子貢終於明白了。

「不恥下問」形容人謙虛好學。  // http://big5.zhengjian.org/node/45012

 

子曰:「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 此 章所說的君子小人,是就品德而言。君子是有德之人,小人是無德之人。周比二字,古注或作公私講,或作義利講,或作普遍與偏黨講。今依公私講法。公就是周, 私就是比。君子辦事,為公,而不為私。平時修養,亦是去其私心,存其公心。此即周而不比。小人辦事,為私,而不為公。無事時,心中所想的,也是有私無公。



孝為百善之首



仁為立人之基



道德修養可以成就君子之風



為學重在勤奮與實踐







在世為人難



值佛世



如遇大海難



盲龜遇浮孔



生 而為人極難,已經生而為人,還能值遇佛法住世倍復更難(佛法仍住世時,廣義而言,即可稱之為佛世),這樣的機率就如同一隻盲龜在大海中,游著游著,突然把 頭伸出海面,碰巧撞到一塊有洞孔的浮木,又正好在把頭伸出海面的同時撞進了這一塊浮木的洞孔裡頭。可見這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!





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



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



當知道美是什麼的時候,自然就有醜的出現;當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,自然就會有惡的出現,皆是因為有了相較才形成的。







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



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四十八章中說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」追求學問,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,習有所成。而追求大道呢,只是要求每天儘量減少自己的欲望和行為。對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減之再減,堅持不懈地一直減下去,最後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。

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

有任何疑問可以提出~